产业研究 福建省再生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研究_OB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欧宝体育网址入口
产品中心

产业研究 福建省再生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OB电竞    发布时间:2025-03-28 08:13:45

产品中心详情

  习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指出“要把发展再生稻作为粮食增产和提高双季稻米质的主要措施来抓”。

  2022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全力发展再生稻促进再生稻生产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这些都发出了国家重视再生稻生产的重要信号。再生稻“一种两收”,具有低成本、米质好等优点,是南方“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种粮收入的重要措施,对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提高粮食自给率和保障粮食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由于再生稻两季生育期比双季稻缩短50天以上,因此对紧急状况下快速增加粮食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再生稻种植在我国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三系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再生稻的栽培利用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迄今为止,我国的再生稻研究和生产水平仍居世界领头羊。专家预计,中国南方稻区有1.6亿亩单季稻田,其中有5000万亩适宜种植再生稻,按再生季产量每亩300公斤计算,全国每年可增收150亿公斤稻谷,地域涵盖四川、湖南、湖北、安徽、云南、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地。

  福建省人多地少、山地多平原少,土地细碎化严重,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第三次国土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福建全省耕地面积139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35亩,不及全国中等水准的三分之一。受耕地资源刚性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福建省粮食产量多年难以实现自给。但是福建省位于华东南再生稻作带,是中国再生稻种植气候区中最适宜的省份之一,早稻平均单产和再生稻再生季测产产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第一,发展再生稻具备较大的潜力和较好的条件。

  播种面积有空间。福建全省双季稻区以及一季温光资源有余、两季不足的海拔300~500米中稻区和300米左右的单(季)双(季)混作区都适宜种植再生稻。

  单产增产有潜力。建阳、浦城等地示范片已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两季“超吨粮”。福建省再生稻两季平均亩产量800~900公斤,其中再生季平均亩单产250~300公斤,与高产地区再生季亩产量500公斤以上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原因除生产管理上的水准差异外,农机农艺融合是关键。未来配合良种良法,选用高配农机装备,提高基础设施保障,亩产有望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0公斤以上。

  减本增效有优势。种植单季稻只能勉强保本或略有亏损,种植双季稻面临投入成本的“双倍”增加和季节用工的“紧张”。据测算,种植再生稻则可以在再生季单产基本不低于双季稻的情况下,每亩用工投入减少2~3个,化肥农药投入减少50%,节水15%,生育期缩短40~50天,每亩平均减少相关成本500元。再生季米质比头季米质更好,也更“绿色”,市场行情报价也更高,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品种技术有储备。福建省积累了相当的水稻品种和技术储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先后由谢华安院士、林文雄研究员、张建福研究员领衔的3个再生稻相关的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谢华安院士、张建福研究员团队研创出“双调双控”(调移栽、调收割,控倒伏、控肥药)高产高效再生稻生产关键技术,全程机械化应用非常大程度上减轻种田劳动强度,促进了规模经营,提高了种粮效益。1991年至2010年,尤溪县示范片7次创造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2023年,尤溪县麻洋村百亩示范基地平均年亩产达1353.87公斤,连续24年取得亩均产1200公斤以上好成绩。

  2022年,福建粮食总产量约508.70万吨,占全国的0.741%,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各省份排名24位,人均粮食产量在全国各省份排名27位。根据有关粮食供需平衡划分的研究,从省域尺度来看,福建省属于一般缺粮区。从各年的数据分析来看,福建省稻谷种植占比在73%~85%。福建的稻谷种植最重要的包含早稻、中稻和晚稻,近年来早稻的产量比例具有下降趋势,中稻和晚稻比例具有上涨的趋势。同时,出现单季稻替代双季稻的趋势,双季早稻减少幅度较大,单季稻面积减少幅度略小。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挤压、单季稻对双季稻的替代、粮食支持政策效果递减等原因,福建再生稻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根据对福建省农业农村部门的资料调研,1987年福建省试种1000亩,再生季平均单产50多公斤。1988年,原省农业厅组织7个地市的39个县开展再生稻试验、示范,面积3.6万亩。随后,福建再生稻进入大面积示范推广阶段。1989年有53个县推广25.8万亩;1990年有60个县推广50万亩。但是再生稻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间种植培养面积一下子就下降。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再生稻种植有了一定的起色。根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福建省2021年再生稻约种植8万亩,2022年种植培养面积11万亩,2023年种植培养面积达15万亩。

  单产方面,1988年示范片再生季平均单产81.2公斤,1989年再生季平均单产110.8公斤。1993年至1997年,尤溪共示范种植早稻再生稻6.3万亩,再生季平均亩产263.1公斤。尤溪县麻洋村的再生稻百亩示范基地自2000年开始,连续24年取得了两季亩均产1200公斤以上的好成绩。2023年,该基地种植的“内10优7185”品种再生稻,再生季平均亩产干谷487.56公斤。2023年,建阳区水吉镇的再生稻示范基地,再生季平均亩产为551.17公斤。

  种粮效益较低。农民种粮是否有积极性,关键还是要看种粮能否赚钱。在粮食保供稳价政策之下,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平稳,但化肥、农药价格大大上涨,粮食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一直上升,农民种粮收益相应减少。相比于外出务工或者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种粮效益一直处在低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笔者调研数据,以福建省政和县某种植大户为例,种植水稻每亩投入成本要1627元(田租400元、机耕100元、机插120元、机收100元、用工3个480元、化肥240元、农药62元、种子125元)。种粮大户(30亩以上)耕地地力奖励60元/亩,2022年种粮一次性农资补贴26.9元/亩,每亩纯利润在110~260元,在国家惠农政策扶持下,种粮农户也只是保本微利经营。

  政策支持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调查统计中,再生稻产出没有纳入粮食总量统计,也没有将再生稻种植培养面积纳入地方粮食安全考核,这是最大的政策瓶颈。目前针对水稻的各类补贴中,再生稻仅能获得头季的惠农补贴,再生季不享有补贴。以福建省为例,在种粮补贴政策中,再生稻再生季除享受每亩20元催芽肥补贴外不再有其他补贴,与规模农户种植双季稻晚稻相比,每亩补贴差400~600元。

  优势品种较少。目前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分别筛选出了“宜香优2115”“甬优1540”“Y两优9918”“丰两优香一号”“内6优7075”等品种。现有福建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甬优1540”虽然再生力强也适合机械化收获,但米质一般,除主要卖给粮库外,消费者市场接受程度不高;福建省选育的“内6优7075”虽然米质更好,头季稻收割难做到低留桩,机械化收获损失率偏高,种植户主动选择意愿不强。

  适用机械较缺。据调研数据,在福建南平地区头季稻采用普通收割机的平均碾压率达到20%以上,由于碾压部分出芽数仅为人工收割的25%左右,将导致再生季减产25%~40%,而专门适合再生稻收割的收割机基本属于空白。插秧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增加10天左右的秧苗返青时间,导致头季稻灌浆期遇高温增加空谷率和再生季遇低温降低结实率的风险大增。

  基础建设不足。平整连片土地少,南平、三明、龙岩等粮食主产区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一家一户的田埂分割和高低错落的田块格局,使多数再生稻种植地块难以做到大幅面机械作业,单幅作业面过小增加了机械化收割损失率。耕地排灌设施不完善,常常导致再生稻头季收割时“烤田”不到位,增加机械作业难度和碾压率。

  加强品种和机械科研攻关。要加强适用品种选育,将再生稻纳入水稻育种联合攻关范围或单独设立重大专项,重点开展米质优(部二级标准及以上)、再生力强、低芽位、生育期适宜和两季高产的再生稻品种选育,并将再生稻品种单列审定。组织并且开展适用机械研发,对全国农机研发部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进行项目招标,重点研发适合不同地形的轻量化、小型化、智能化、半机械化再生稻播插收机械。

  提升农田设施建设水平。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注重加强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同时,逐步把合乎条件的撂荒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改造,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继续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适当增加高标准农田补贴标准,并针对福建省不一样的地区高标准农田改造的难度和投入成本差异,实施差异化财政投入。

  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以县域或乡镇为单位,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农机合作社(或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协会),建立“线上线下”统一社会化服务平台,为农户再生稻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按照整个县域或者乡镇再生稻机械化作业设备匹配需求,指导定量选购最适合当地的再生稻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机械化设备,并将其纳入省农机采购目录,给予补贴,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将再生稻再生季种植培养面积纳入粮食统计数据和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对再生季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按50%统计复种指数,对再生稻种植大县给予奖励,激发地方政府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粮库开放再生稻早稻收储,其中头季按国家早稻收储品质衡量准则收购,再生季按国家晚稻收储价格收购,并将再生稻纳入双季稻认定补贴管理。将再生稻规模种植列入补贴范围,对再生季达到一定产量的再生稻,按照特殊的比例折算纳入双季稻补贴范畴。对新流转耕地改种、抛荒撂荒耕地复垦,以及深烂田、山垅田、边坡地种植再生稻的,达到规定集中连片面积50%的即可同等享受相关补贴。

  培育再生稻大米品牌。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格局。一是制定再生稻生产加工系列标准,建立全流程质量可追溯体系,从源头和流程控制上确保“再生稻”的绿色和优质。二是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创建再生稻产品和服务品牌,优先结合水稻功能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鼓励支持再生稻种植大县申报“再生稻地理标志”。三是依托主流媒体和新型营销业态,持续开展再生稻品牌专题报道推介,逐步的提升再生稻的“品牌知名度”和强化“绿色优质”的市场形象。例如,浦城县借助“武夷山水”大平台带动,利用央视《中国推介》和动车、高铁站等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渠道,擦亮“浦城大米”品牌。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福建省发展再生稻提高粮食自给率的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R1031003)]

上一篇:我国电建集团贵阳勘察规划研究院获得行进分段定量式快速超前堵水灌浆施工办法及其所用的施工设备专利

下一篇:恒邦泵业当选2024年度山东省瞪羚企业

推荐产品